癌症腫瘤指數全面解讀與應用, all

胃癌篩檢怎麼選?從非侵入到精準診斷醫師建議這樣搭配最有效

胃癌篩檢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台灣每年新增超過 4,000 例胃癌病例,其中有高達 30% 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第四期,顯示胃癌篩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雖然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是與胃癌最密切相關的危險因子,約有八成的胃癌患者在病程中曾感染此菌,但根據研究指出,仍有10-20%的胃癌患者未曾感染此菌,無法透過傳統篩檢檢測出來,需仰賴新型篩檢技術輔助。

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常被誤以為只是胃痛、胃酸逆流或消化不良,我常見患者因害怕做胃鏡而延遲就醫,但胃癌篩檢並非只有胃鏡一種選擇,目前臨床已有三種不同的檢查方式,可依個人需求與風險選擇最適合的組合策略。

 

胃癌篩檢哪一種最準?三種檢查方式解析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三種胃癌篩檢各自具備不同的檢測原理、優勢與適用對象,能針對不同族群與需求,提供彈性化的篩檢方案。不過需要強調的是,目前並沒有一項單一的檢查能達到「最準確」的程度。胃癌的診斷通常需要多項指標交叉比對,綜合判斷,才能確保早期發現與正確診斷。

 

胃鏡:胃癌診斷的黃金標準

胃鏡(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EGD)是目前診斷胃癌最可靠的臨床工具。透過高解析度內視鏡,醫師能直接觀察胃黏膜,清楚辨識潰瘍、糜爛、出血、異常腺體增生等病灶,甚至能在尚未出現症狀前,就偵測到極早期的病變。當內視鏡下發現可疑部位時,醫師可立即進行活體切片(活檢),進行病理分析,其診斷準確率可達 95% 以上,遠高於一般抽血或影像學檢查。¹

值得注意的是,胃鏡不僅具備診斷功能,對某些早期病變還能同步進行治療,例如黏膜下腫瘤的切除,或胃息肉的處理,減少患者反覆就醫的負擔。若能在胃癌尚屬早期階段就進行發現與處置,五年存活率有機會達到 90% 以上。¹

不過,由於胃鏡屬於侵入性檢查,部分患者可能在檢查過程中感到喉嚨異物感、催吐反射或不安,因此臨床上多數情況會搭配淺層鎮靜麻醉。雖然整體風險極低,仍有極少數人可能出現過敏或呼吸抑制等反應。

 

幽門螺旋桿菌抗原檢查(HpSA)–糞便採樣,能及早除菌阻斷癌前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抗原檢查(HpSA)是相較於傳統胃鏡更為近代的非侵入性檢查工具,雖在臨床應用上較新,但已成為胃癌預防的第一道篩檢防線。主要透過糞便樣本檢測 H. pylori 感染,靈敏度與特異性皆可達 90–95%。² HpSA 的出現,為胃癌的預防與初步風險評估提供了一項更簡便且接受度更高的選擇,尤其對年長者或對侵入性檢查排斥的族群而言,僅需提供糞便樣本即可完成檢查,無痛,加上政府提供免費補助,提升了民眾檢查的意願。

當 HpSA 檢測結果為陽性時,臨床上通常會安排三合一療法,亦即質子幫浦抑制劑搭配兩種抗生素,以達到根除 H. pylori 的治療目的。² 治療後會再透過呼氣試驗或重複 HpSA 檢查,以確認是否成功除菌。

然而,HpSA 雖可有效偵測感染,卻無法直接觀察胃黏膜是否已有發炎、潰瘍或癌前變化,因此若欲進一步了解胃部實際情況,仍需透過胃鏡檢查。此外,若患者近期服用過抗生素或胃藥(如質子幫浦抑制劑),可能暫時抑制菌量而導致假陰性結果,需停藥 2 至 4 週後再進行檢查。

 

DR-70血液檢測:捕捉凝血異常的早期警訊

DR-70血液檢測是一項新興癌症篩檢方式,其核心偵測指標FDP(纖維蛋白裂解產物),是體內血栓分解過程中的一種重要代謝產物。由於非侵入性、僅需抽血即可完成,使其在早期篩檢中具備獨特優勢。相較於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查與胃鏡,DR-70 能有效補充兩者的局限,特別適用於非 H. pylori 相關的胃癌病例。

主要透過抽血偵測體內是否存在腫瘤引發的凝血異常反應。當癌細胞活化凝血系統時,體內會出現微小血栓的生成與溶解,進而釋出 FDP。此類生理變化常發生在腫瘤尚未形成可視性病灶前³,因此DR-70可作為癌症早期階段的潛在線索。

研究顯示,DR-70篩檢胃癌的靈敏度約為 80–85%,優於傳統腫瘤指標如 CEA(癌胚抗原)和 CA19-9,後者多在腫瘤已較大或進展時才明顯升高。

然而,DR-70數值可能也會因感染、發炎、近期手術或使用某些藥物而升高,因此醫師在解讀上會與其他檢查(如胃鏡、症狀、影像)整合分析,以排除假陽性誤判。

胃癌篩檢 方式

 

胃癌篩檢怎麼選?不同族群可以分階段搭配檢查

在臨床實務中,針對不同風險層級的民眾,胃癌篩檢方式應根據個人病史、症狀與風險因子作出彈性調整。

 

1.高風險族群首選胃鏡:

這類族群包括曾感染 H. pylori 且尚未根除、有胃潰瘍或萎縮性胃炎病史、直系親屬有胃癌病史、或長期出現胃痛、消化不良,建議直接做胃鏡檢查。胃鏡能清楚觀察胃黏膜病灶,並可即時切片進行病理診斷,是目前最關鍵且具治療潛力的篩檢與確診手段。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一般人的 3 至 6 倍,而成功根除後可降低約 50% 的發病機率。¹

2.HpSA可做初步篩檢:

對於尚未出現症狀、屬於風險較低的 45 至 74 歲民眾,建議可優先透過政府提供的免費幽門螺旋桿菌抗原檢查(HpSA)進行初步篩檢。此項檢查可有效辨識是否感染 H. pylori,若結果為陽性,醫師會進一步安排除菌治療,並依狀況決定是否需進行胃鏡追蹤。

3.無症狀、疑有潛在風險的族群可選DR-70:

對於無明顯症狀但臨床高度懷疑潛在風險的民眾,可安排DR-70血液檢查作為輔助評估工具。³ DR-70是腫瘤可能引發全身性凝血異常的早期指標,當數值高於1.3 µg/mL 時,代表體內可能有惡性病灶的警訊,要及早安排胃鏡檢查進一步釐清。

從階段性篩檢策略來看,HpSA 可作為第一階段工具,針對是否存在 H. pylori 感染進行初步分類;DR-70 則有助於早期發現腫瘤相關生理異常;而胃鏡則是診斷確認與後續治療規劃的核心工具。三者搭配可構成分層式的胃癌篩檢防線,能更有效率地提升胃癌篩檢的精準度。

胃癌篩檢 族群

 

結論:胃癌篩檢新趨勢–從靜態走向動態監測

胃癌篩檢的核心在於「早期發現」與「精準診斷」。在目前臨床實務中,幽門螺旋桿菌抗原檢查(HpSA)與 DR-70血液檢測,已成為常見的非侵入性篩檢選項,適合用於初步風險評估,胃鏡檢查仍是無可取代的診斷標準,在可疑病灶的確認與病理採樣上具備關鍵角色

值得關注的是,DR-70 的應用崛起反映出癌症篩檢模式正逐步轉變。傳統依賴影像結果或單一腫瘤指標的「靜態檢測模式」,已逐漸走向更具即時性與靈敏度的「動態生理監測」。透過凝血異常變化,醫師有機會在腫瘤尚未形成實質病灶前,就掌握潛在風險訊號。³ 這不僅能提升早期發現率,也讓像胃癌這類高風險癌症,有更多機會在無症狀階段即被偵測並妥善處理。 

 

參考文獻

  1. Hamashima, C., & Systematic Review Group. (2018). Benefits and harms of endoscopic screening for gastric canc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4(32), 3633-3642.
  2. Chey, W. D., & Wong, B. C. (2007).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02(8), 1808-1825.
  3. Falanga, A., Marchetti, M., & Vignoli, A. (2013). Coagulation and cancer: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11(2), 223-23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