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腫瘤指數全面解讀與應用, all

肺癌篩檢完整指南:LDCT與DR-70 的優缺點、費用比較、風險族群建議

肺癌篩檢 指南

根據民國111年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肺癌已連續多年高居第一位,且近半數的肺癌患者並無吸菸習慣,空氣污染、二手菸暴露等也可能是致病原因。肺癌的早期症狀如咳嗽、痰中帶血、胸悶或喘鳴,極易感冒、氣喘混淆,導致不少患者確診時已進入晚期,因此落實肺癌篩檢、提高早期發現率,已成為臨床重要任務。

從病理分類來看,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與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 NSCLC 約佔 85%。若能透過肺癌篩檢在早期發現 NSCLC,可顯著提升治療成效與存活率。而 SCLC 惡性度高、進展迅速,五年存活率不到 5%,更凸顯早期肺癌篩檢的重要性。¹

 

沒抽菸也需要做肺癌篩檢嗎?

不吸菸確實可以降低肺癌風險,但並不代表就完全沒有風險。

雖然全球肺癌總體發生率因吸菸率下降而減少,但在亞洲,非吸菸女性的肺腺癌發生率卻逐年上升。根據統計,亞洲女性肺癌患者中約60%為從未吸菸者,遠高於全球平均。

2024年發表於《Asian American women are getting lung cancer despite never smoking》一項研究指出,亞裔非吸菸女性肺腺癌發生率以每年約2%速度上升的現象,其背後的原因與空氣污染、二手菸、廚房油煙暴露,以及 EGFR 基因突變等環境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肺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篩檢對於高風險族群格外重要。《Lung Cancer》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透過篩檢發現的 IA 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及早手術切除,5 年無病存活率可高達 85%~90%,遠優於晚期才診斷的預後。

即使沒有吸菸習慣,若具備肺癌家族史、長期暴露於二手菸、空氣污染或工作環境存在風險,也建議及早安排篩檢。根據風險程度不同,40至45歲之後可考慮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或血液檢測等篩檢方式,與醫師討論出最合適的檢查頻率與工具,有助於及早發現病變、提高治癒率。

沒抽菸 肺癌 篩檢

 

肺癌篩檢的方法比較:LDCT vs DR-70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肺癌篩檢方式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與DR-70 檢測最具臨床價值。這兩種檢查方式都屬於安全性高、風險低的工具。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檢的黃金標準

LDCT是一種快速、非侵入性的影像檢查。受檢者只需平躺在掃描床上,掃描機會繞過胸部進行掃描。全程不需打針或吃藥,輻射劑量一次LDCT 檢查約 1.0~1.5 mSv屬於醫學上認可的低劑量範圍,對身體不會造成顯著負擔或傷害。

根據美國國家肺癌篩檢試驗(NLST)研究,LDCT 可降低重度吸菸者 20% 的肺癌死亡率²,因此被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USPSTF,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列為高風險族群的首選篩檢工具。

在台灣,目前健保亦針對特定高風險族群提供每兩年一次的 LDCT 肺癌篩檢補助。適用對象包含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男性年齡在 45 至 74 歲、女性為 40 至 74 歲,且直系血親曾罹患肺癌;或具重度吸菸史者,年齡介於 50 至 80歲,累積吸菸量達 20 包/年以上。

優勢:

‧高靈敏度:在影像上,LDCT 能清楚呈現肺部結構,能偵測直徑僅 3–5 毫米的肺部小結節。

‧對於早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偵測能力佳:非小細胞肺癌進展較緩,容易形成明顯肺結節,特別適合以 LDCT 篩檢。研究顯示若於 0–1 期診斷並及時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 70% 至 90%。³

‧快速非侵入:無需打針、無需注射造影劑,檢查時間只要5分鐘。

侷限:

‧假陽性率偏高、無法區分惰性腫瘤:部分良性結節或進展緩慢腫瘤仍會被偵測出,可能引發過度診斷,導致侵入性檢查(穿刺、切片)的不必要風險。

‧對小細胞肺癌(SCLC)較難提早診斷:小細胞肺癌(SCLC)因惡性度高、擴散快,常在診斷時已為晚期,早期無症狀篩檢期較短,較難提早診斷。

 

 DR-70血液檢測:新興肺癌篩檢輔助工具,無輻射、抽血即可

DR-70(血液檢測) 是透過抽血檢查身體內部是否有包含肺癌等14種癌症相關的異常反應,與一般抽血檢查相同,過程簡單、快速。是採用 ELISA(酵素免疫分析)技術,透過抽血檢測血液中的 FDP(纖維蛋白裂解產物)變化,FDP 的異常升高可能反映體內不正常的凝血活性,有可能由感染、發炎、血栓等非腫瘤原因引起,但若排除了非腫瘤因素後,升高的FDP很有可能是腫瘤發展形成中的跡證之一,甚至在腫瘤尚未形成明顯結節前就可呈現出異常訊號,所以可視為是一種非侵入式、無輻射的肺癌篩檢輔助方式,僅需抽血即可完成,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影像難以明確判讀或受檢者不適合放射性檢查時,DR-70很適合做為初步篩檢或影像難以明確判讀時的輔助工具。

FDP 目前有兩種主要檢測方式:一種是傳統的 Immunoturbidimetric(免疫比濁法),這種方法是利用抗原與抗體結合後產生混濁反應,再透過光學密度變化來估算濃度。雖操作快速,靈敏度屬中等,適用於濃度較高的分析物,如 CRP 或補體蛋白,但對於需要偵測微量變化的肺癌篩檢而言,效果較為有限。

相較之下,ELISA技術則具備更高靈敏度,能偵測到pg/mL至ng/mL等級的目標分子,常用於檢測細胞激素、荷爾蒙或腫瘤標記。DR-70 採用的即是 ELISA 技術,其檢測能力遠勝免疫比濁法,特別適合早期癌症篩檢使用。

優勢:

‧快速,簡便,無輻射: 僅需抽血就可執行,也不會累積輻射量。

‧高靈敏度:靈敏度可達 70–85%,尤其適用於小細胞肺癌(SCLC)與凝血異常表現明顯的個案。

‧輔助難以影像判讀的情況:當 LDCT 難以明確辨識病灶時,DR-70 可提供重要線索。

‧對於非小細胞肺癌(NSCLC)也有一定的輔助偵測效果,尤其適用於長期暴露 PM2.5、油煙等環境風險的非吸菸族群

‧術後追蹤用途:可作為術後復發風險監測的輔助檢測方式。

‧廣泛適用性:相較於傳統腫瘤標記如 CEA、CYFRA 21-1、NSE,DR-70 對多種肺癌類型皆具潛力,且不侷限於單一亞型。

 

 

常見肺癌相關腫瘤標記與 DR-70 效能比較

 

肺癌篩檢 血液檢測

相較之下,DR-70以其非侵入性、操作簡便與廣泛適用性,在肺癌篩檢中展現出顯著潛力,可作為 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補充工具,有助於降低假陽性率並提升整體診斷效率。⁴

侷限:

‧FDP 在感染、血栓、外傷等非惡性疾病也可能造成數值升高,因此在臨床解讀上,通常需要搭配其他檢測結果綜合判讀

‧不像影像檢查能呈現腫瘤位置與大小,僅提供體內病理變化的間接訊號。

 

肺癌篩檢 低劑量 電腦斷層

 

LDCT與DR-70的比較與選擇

LDCT 是目前肺癌篩檢的黃金標準,具備高靈敏度與清晰影像,特別適合早期偵測非小細胞肺癌(NSCLC),對吸菸者或有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效果最佳。不過,其假陽性率較高,對小細胞肺癌(SCLC)的敏感度相對有限。相較之下,DR-70 檢測具備非侵入、無輻射、靈敏度高等優勢,特別適用於非吸菸者、高風險環境暴露者,或作為 LDCT 的補充工具與術後追蹤使用。建議高風險族群以 LDCT 為主,視情況搭配 DR-70 綜合評估。

 

依照三種風險層級選擇適合自己的肺癌篩檢組合

 

🔴 20年以上吸菸史、長期接觸油煙的人→建議以 LDCT 為主,DR-70 為輔助

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USPSTF)所發布的肺癌篩檢建議中指出,對於年齡介於 50 至 80 歲、有 20 包年吸菸史以上,且目前仍吸菸或戒菸未滿 15 年的民眾,或長期暴露於烹飪油煙、石棉、空氣污染等高風險致癌環境者,應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作為首選的肺癌篩檢方式。

LDCT 在影像解析度上具備明顯優勢,即便腫瘤尚未造成明顯症狀或擴散,也能提早發現並介入治療。若進一步結合 DR-70 血液檢測,可於影像尚不具特異性的情況下,藉由監測 FDP 變化提供生理層面的補充資訊,有助於提高整體判讀靈敏度

 

🟡 沒抽菸但有家族病史或空污暴露的人→ 建議先做 DR-70,異常再安排影像檢查

無吸菸史但有肺癌家族病史者,或長期暴露於二手菸、空氣污染等環境因子者,也包括對輻射劑量有顧慮、尚未達到健保 LDCT 補助年齡標準的民眾,DR-70 血液檢查是一種門檻較低、無輻射、非侵入性的選擇,特別適合用作初步篩檢。

若檢查結果顯示 FDP 數值異常,可進一步安排 LDCT 或其他影像學檢查,有助於提高接受度與醫療效率。

 

🟠 影像看不清楚、結節需追蹤、或癌後監測者→ LDCT 搭配 DR-70最理想

這類族群包括:LDCT 發現肺部小結節但無法確認是否惡性、已確診肺癌,正在治療或需長期追蹤是否復發。

這時,LDCT 是用來觀察病灶外觀變化,而DR-70 則能捕捉體內是否出現凝血異常反應,兩者互補、有助釐清結節性質,也能減少誤判與過度治療。

 

肺癌篩檢 組合

 

肺癌篩檢費用多少?健保有補助嗎?

健保有補助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LDCT 是目前肺癌篩檢的黃金標準,針對高風險族群,健保已有補助機制,凡符合條件者可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 LDCT 檢查,補助對象包含具有肺癌家族史的中高齡族群,以及有重度吸菸史的成年人,僅需符合年齡與風險條件,即可至指定醫療機構免費接受篩檢。

若不符合補助資格,LDCT 篩檢需自費,費用大約落在3,000 至 6,000 元之間,會依據醫療院所與地區有所不同。雖然自費費用相對較高,但早期發現肺癌可大幅提升治癒率,對於長期健康與醫療支出而言,是值得考慮的投資。

 

DR-70血液檢測需自費

DR-70目前尚未納入健保補助範圍。費用依檢測套組及院所不同,費用約NT$4500至15000元。部分私人健檢可能包含 DR-70 檢測項目,民眾可視健檢內容進一步確認。對於不願接受放射性檢查或經濟預算有限者,DR-70 可作為選擇。

高風險族群優先選擇LDCT並善用健保補助;經濟考量者可考慮DR-70作為初步篩檢,但應搭配LDCT確認結果。

 

肺癌篩檢

 

肺癌篩檢後如果發現陰影或結節,下一步怎麼辦?

進行肺癌篩檢後,若在 LDCT 影像中發現陰影或肺部結節,通常無需過度驚慌。影像報告會在約六週內由胸腔科醫師判讀並安排回診,由專科醫師說明檢查結果。

臨床上超過九成的肺部結節為良性變化,醫師會根據結節的大小、邊緣形狀與密度等特徵,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僅定期追蹤。多數情況下,只需3~12個月內再次接受 LDCT 追蹤;若有懷疑惡性的可能,則可能進一步安排 PET-CT、支氣管鏡或切片檢查以釐清診斷。

DR-70 血液檢測,一週內可取得報告。若數值異常,醫師會評估個人風險因素,並建議搭配LDCT或其他腫瘤標記檢查確認,多數情況仍以定期追蹤為主。

 

結論

肺癌篩檢的核心目標,在於「及早識別高風險個體」與「精確判斷病灶性質」,以便及早介入治療、提升存活率。善用健保資源能有效減輕篩檢所需的經濟負擔,而從日常生活著手降低風險,同樣不可忽視。避免二手菸、減少油煙與空氣污染的暴露,是維護肺部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肺癌篩檢正邁向更整合的方向發展。將 LDCT 的高解析影像能力與 DR-70 血液檢測的生理變化監控結合,可建立更立體、準確的判讀模式,不僅提升早期診斷率,也能強化術後追蹤與病情變化的監測能力。

各種篩檢工具的優劣不同,但並不是只能擇一使用,影像加血液檢測的搭配能夠更好的提高檢測頻率﹑檢出率及準確度,更能起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目的。對於醫療工作者與大眾而言,多方了解各項篩檢工具,才能在不同情境中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醫師提醒: DR-70為非侵入性輔助檢測,若有風險或擔憂,可與醫師討論是否納入個人化篩檢。

 

參考文獻

  1. Four Is Better Than 1—Strength in Numbers! (2024). PMC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049990/
  2.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2011). 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5(5), 395-409.
  3. Diagnosi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for Early Stage Asymptomatic Patients (2019). Cancer Genomics & Proteomics.
  4.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537594/
  5. Choi, S. H., & Lee, S. W. (2024). Asian American women are getting lung cancer despite never smoking. UCSF Health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csf.edu/news/2024/10/426766/asian-american-women-are-getting-lung-cancer-despite-never-smoking
  6. Rusch, V. W., Chaft, J., & Johnson, B. (2018).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stage I lung cancer detected on CT screening. Lung Cancer, 125, 211-218. https://doi.org/10.1016/j.lungcan.2018.0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