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如何正確選擇乳癌篩檢方式?乳房攝影、超音波與DR-70差在哪?適用族群一次看懂

近年來乳癌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多 40 歲以下的女性也被診斷出乳癌。這和現代人常吃高油、高糖、加工食品有關,這類飲食會讓體內的雌激素分泌增加,進而讓乳腺細胞更容易出現異常變化。
根據 2021 年刊登在《BMC Medicine》的研究指出,長期吃高脂飲食,乳癌風險會上升 20% 到 30%¹。問題是,乳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很多人發現時已經不是初期了。這也是為什麼定期做乳癌篩檢非常重要,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的,尤其像零期乳癌(原位癌)或第一期乳癌這種早期階段,若能及早被發現並接受治療,5 年存活率可高達 95%。
乳癌早期有症狀嗎?為什麼需要定期乳癌篩檢?
乳癌初期會不會痛?可以自我檢查嗎?
乳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也不一定會有疼痛感。許多患者在初期可能完全無感,或者僅有輕微的不適,這使得早期乳癌難以察覺。常見的症狀可能包括乳房腫塊、形狀或大小改變、乳頭分泌物(特別是血性分泌物)、皮膚凹陷或紅腫等,但這些症狀並非每個患者都會有,且可能在癌症進展到較晚期才出現。
自我檢查是一種簡單的初步篩檢方式,可以幫助女性了解自己的乳房狀況並及早發現異常。自我檢查的方法包括觀察乳房外觀是否有變化,以及用手指輕壓檢查是否有硬塊或異常組織。建議每月在月經結束後進行自我檢查,因為此時乳房組織較軟,較易察覺異常。雖然自我檢查無法取代專業篩檢,但它能提高對乳房健康的警覺性。

即使沒症狀也需要做檢查
乳癌早期的無症狀特性使得定期篩檢尤為重要。透過乳房攝影、超音波,可以在症狀出現前偵測到微小的腫瘤或異常變化。早期發現乳癌能顯著提高治癒率,並減少侵入性治療的需求。
定期篩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乳癌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且某些高風險族群(例如有家族病史、基因突變如BRCA1/BRCA2者)可能在較年輕時就需開始篩檢。即使沒有症狀,定期檢查能提供基線數據,幫助醫師追蹤乳房組織的微小變化,減少誤診或漏診的風險。
乳癌篩檢幾歲開始做?多久做一次才合理?
當女性進入40歲後,便可考慮開始定期進行乳癌篩檢。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最新政策,自2025年起,乳癌篩檢補助對象已擴大至40歲以上至未滿75歲的婦女,每2年可接受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此外,40歲至44歲且二親等以內血親(如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有乳癌病史的女性,也可納入免費篩檢範圍。對於高風險族群(如BRCA1/BRCA2基因突變攜帶者或有明顯家族病史者),建議提早自30歲起開始篩檢。
各年齡層乳癌篩檢建議頻率
一般風險族群的女性,40至44歲可考慮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攝影檢查;若有高風險因子,則建議提高檢查頻率為每年一次。
年齡介於45至69歲的女性,建議維持每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這項建議已被國內外多項大型研究與實證支持,可有效提升乳癌早期發現率並降低整體死亡風險。
進入70至74歲階段後,乳癌風險仍然存在,仍建議持續每兩年篩檢一次。
75歲以上,目前健保尚未涵蓋乳癌篩檢補助。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每兩年或每年一次進行乳房X光攝影,必要時亦可搭配其他輔助檢查方式進行更全面的健康監控。

乳癌篩檢怎麼做?三種常見檢查方式優缺點一次看
目前乳癌篩檢方式最具代表性且在臨床最廣泛應用的,主要為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與 DR-70 血液檢測三大方式。
乳房攝影(Mammography):標準檢查、有輻射
乳房攝影是利用低劑量X光掃描乳房,是全球公認的乳癌篩檢首選工具。根據美國癌症學會(ACS)與台灣國民健康署指引,建議40至74歲女性每兩年應進行一次乳房攝影檢查,定期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達20%至30% ²。其優勢與侷限如下:
優勢:
‧偵測力強:此技術對於偵測微小鈣化點與無症狀的零期乳癌(原位癌)特別敏感,敏感度約為85%至90%,可有效掌握乳癌早期變化。
‧特別適用於45歲以上,停經前後或乳房脂肪比例較高的女性,偵測準確度更高。
侷限:
‧因為需要壓迫乳房以提高影像清晰度,台灣女性乳房較小,容易造成疼痛。研究顯示,約30-50%的女性在檢查時有中度至重度不適。
‧台灣女性乳房組織多較緻密,乳房攝影在高緻密度乳房中的敏感度下降,可能導致偽陰性,約15%的乳癌無法被偵測。
‧對於接受過自體脂肪隆乳手術的女性,脂肪組織可能影響影像判讀,增加偽陽性或偽陰性風險,需搭配其他檢查。
乳房超音波(Breast Ultrasound):輔助檢查、無輻射
乳房超音波透過高頻音波(約 7–10 MHz)掃描乳房與腋下區域,能即時呈現組織影像。此檢查方式特別符合台灣女性普遍具有緻密且乳房較小的特性,具備補足乳房攝影不足之處的早期偵測功能,尤其適合評估觸摸得到的腫塊,可協助區分囊腫與實質腫瘤,是臨床上重要的輔助工具。其優勢與侷限如下:
優勢:
‧無輻射風險,適用於孕婦、哺乳期女性及45歲以下年輕女性。
‧對緻密乳房中的腫塊偵測能力優於乳房攝影,能補足後者對高密度組織影像清晰度不足的侷限。研究指出,乳房攝影搭配超音波檢查可提升乳癌整體偵測率約3–4/1000 ³。
‧對於曾接受自體脂肪隆乳的女性,超音波能清楚觀察乳腺與脂肪分佈,有助術前風險評估及術後追蹤。
‧乳房超音波具備導引功能,可協助醫師在進行細針抽吸或組織切片時準確定位病灶。
侷限:
‧超音波影像解析與診斷結果高度仰賴操作者經驗與設備品質。整體敏感度約為80%,且對於微小鈣化點(原位癌常見表現)偵測能力較弱。
DR-70 血液檢測:新興檢查、無侵入性
DR-70 是一項採用酵素免疫分析技術(ELISA) 的血液檢測方法,透過檢測血液中 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 的濃度變化,間接反映腫瘤相關的異常凝血現象。由於此異常可能在腫瘤尚未形成明確病灶前即出現,因此 DR-70 具備早期風險偵測潛力,並可作為影像學難以判讀時的輔助判斷依據。
目前 FDP 檢測方式主要有免疫比濁法與 ELISA 技術,而 DR-70 採用的 ELISA 擁有更高靈敏度,可偵測至 pg/mL 等級的微量生物標記,廣泛應用於癌症、荷爾蒙與細胞激素的檢測場景。
優勢:
‧僅需抽血即可完成檢查,無需壓迫乳房或暴露於輻射,對無法配合乳房攝影和孕婦、年輕女性提供良好替代方案。
‧研究顯示其對乳癌早期的敏感度約為 70% 至 80%,在病灶尚未形成或影像未能明確顯示時,仍可能提供生物指標上的異常警訊。
‧不受乳房密度、乳房大小或曾接受隆乳手術影響,適用於各類型乳房條件與術後患者。
侷限:
‧FDP 的升高可能來自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或慢性發炎、凝血異常等非惡性病因,因此仍需進行其它醫學檢測,確認罹患癌細胞的器官與部位。
三種乳癌篩檢方法的整體比較
乳房攝影是乳癌篩檢的首選,敏感度高,特別適合45歲以上女性,能有效偵測早期鈣化點,但對緻密乳房、隆乳者或小胸部女性效果可能受限,因壓迫過程不適且影像判讀難度較高。乳房超音波無輻射,特別適合年輕、高緻密乳房或小胸部女性,擅長偵測腫塊並輔助定位,對小胸部影像清晰度較佳,但對鈣化點敏感度較低,需依賴操作者技術。
DR-70血液檢測操作簡單、無侵入性,適合早期風險評估或輔助診斷,不受乳房大小影響,但需結合影像學檢查以降低偽陽性風險。建議依年齡、乳房特性及風險因素,與醫師討論選擇單一或組合篩檢方式,以達到最佳早期偵測效果。

哪種乳癌篩檢最適合我?六種常見族群建議這樣做
乳癌篩檢不是一種檢查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每種工具都有它擅長的地方和使用時機。以下整理常見族群的建議,幫助你更清楚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篩檢才有效:
👩🦰 A罩杯小胸部:乳房超音波為首選
亞洲年輕女性常見乳腺密度較高、胸部較小的特徵,此類高緻密乳房會降低乳房攝影的靈敏度,增加偵測盲點,乳房超音波能更清晰呈現乳腺組織細節。
🤰 懷孕與哺乳期女性:選擇無輻射的乳房超音波,搭配DR-70輔助
懷孕與哺乳期間不建議接受X光攝影,篩檢首選為無輻射的乳房超音波。如有家族病史也可考慮搭配DR-70進一步了解風險。
🧓 更年期與停經女性(45~74歲):乳房攝影為主,可搭配DR-70輔助
此階段女性乳腺脂肪比例提高,乳房攝影清晰度佳,為目前最具證據支持的標準篩檢工具。建議每兩年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如欲提升偵測完整性,也可搭配DR-70血液檢查作為輔助監測手段。
🧬 BRCA基因突變者/有乳癌家族史者:建議乳房攝影與超音波交替檢查,搭配DR-70提升風險警覺
對於此類高風險族群,單一篩檢方式可能不足。建議採用乳房攝影與超音波交替進行,互補偵測盲點;同時可搭配DR-70血液檢查,透過偵測癌細胞代謝所釋出的標記物,有助於腫瘤尚未成形時及早發現風險變化。
😖 怕痛、健康但從未做過乳房檢查者:DR-70血液檢查為起步工具,異常再安排影像檢查
部分女性因擔心攝影壓迫疼痛或對輻射有疑慮,長期未接受乳癌檢查。此時可考慮以DR-70血液檢查作為入門工具,檢查結果有異常再依醫囑進一步安排乳房攝影或超音波檢查。
💉 D罩杯以上胸部豐滿者/隆乳族群:乳房超音波為首選,可搭配DR-70補強偵測力
大型乳房或隆乳(特別是自體脂肪注射)者,X光攝影可能因脂肪壞死、鈣化影響影像品質,導致判讀困難。建議以乳房超音波為主要檢查工具,可更清楚區分乳腺與脂肪組織。若希望提升篩檢完整度,可再搭配DR-70血液檢查作為多層次監控方案。
至於男性是否會需要做乳房檢查?雖然男性乳癌屬於極少數個案,相對的也是一發現就多為中後期。而DR-70檢測因為屬於全身性的癌症偵測,相對不需要擔心任何部位被忽略,可當作男性初步篩檢的一個考量。

三種乳癌篩檢方法有健保給付嗎?費用大概多少?
乳房攝影有健保給付
根據國民健康署政策,40至74歲女性每2年可享有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40至44歲有二親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也納入補助範圍。符合資格者持健保卡至指定醫療機構檢查即可免費,無補助者費用約NT$1,500至3,000元,視院所而定。
乳房超音波目前為自費項目,無健保給付
費用依醫療院所設備及地區差異,約在NT$2,000至5,000元之間。高緻密乳房或年輕女性常選擇此檢查,建議確認院所收費標準。
DR-70血液檢測屬於自費檢查,無健保補助
此檢測因採用高靈敏度酵素免疫分析技術(ELISA),單獨檢測費用約NT$4500至5000元,視檢測機構與附加服務而定。
結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乳癌篩檢已不再侷限於單一檢查方式。透過多種工具的搭配使用,可以大幅提升早期發現乳癌的機會。像是乳房攝影能提供清楚的影像判讀,超音波擅長補足緻密乳房的盲點,而DR-70 血液檢查則能從體內生理變化中提早示警。若能根據每個人的年齡、乳房特性、家族病史或基因風險,量身打造適合的篩檢組合,就是最有效、也最貼近自身需求的方式。
醫師提醒: DR-70為非侵入性輔助檢測,若有風險或擔憂,可與醫師討論是否納入個人化篩檢。
參考資料:
1.Matta, M., Huybrechts, I., Biessy, C., Casagrande, C., Yammine, S., Fournier, A., … & Gunter, M. J. (2021). Dietary intake of trans fatty acid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9 European countries. BMC Medicine, 19(1), 81.
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3).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https://www.cancer.org/healthy/find-cancer-early/american-cancer-society-guidelines-for-the-early-detection-of-cancer.html
3. Berg, W. A., Zhang, Z., Lehrer, D., Jong, R. A., Pisano, E. D., Barr, R. G., … & ACRIN 6666 Investigators. (2012).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with addition of annual screening ultrasound or a single screening MRI to mammography in women with elevated breast cancer risk. JAMA, 307(13), 1394–1404.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