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什麼是癌症篩檢?醫師解釋常見癌症檢查與腫瘤指數的意義

癌症已經連續42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確診。作為一名臨床醫師,我常在診間見證許多病患的掙扎,其中最令人遺憾的,莫過於診斷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這些案例常有一個共同點:患者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沒有及時接受「癌症篩檢」,導致腫瘤悄悄進展到晚期。其實「癌症檢查」的價值不在於發現多困難的病灶,而在於搶在症狀出現前採取行動。
為什麼要做癌症篩檢?在癌症最早期介入臨床處置!
癌症篩檢的核心目標,是在患者尚未察覺不適時,找出潛在的早期病變。這時期的腫瘤可能只有幾毫米大小,甚至只是癌前變化,若能及早介入,不僅能提高治癒率,也能大幅減少後續的治療成本,以及更少的侵入性處置。
以乳癌為例,早期僅需局部切除手術,晚期則可能涉及化療、標靶治療,甚至處理骨轉移;大腸癌若在腺瘤瘜肉階段切除,就能避免晚期的大範圍腸切除與終身追蹤。對患者、家庭乃至醫療體系來說,提早介入是理想的局面。癌症並非一夕之間變嚴重,而是從無聲的細胞異常開始。癌症篩檢就像身體的預警系統,幫助我們在發生問題前掌握先機。

台灣常見的癌症篩檢有哪些?從免費檢查到抽血檢測一次看懂
目前健保針對高發癌症提供免費篩檢項目,涵蓋以下幾種:
- 乳癌:40歲以上具家族史,或45~69歲女性可做乳房攝影
- 子宮頸癌:25歲以上女性,依年齡與性行為經驗每年或每三年檢查一次
- 大腸癌:40歲以上有家族史,或45~74歲民眾可做糞便潛血檢查
- 口腔癌:18 歲以上原住民嚼檳榔者,或 30 歲以上嚼檳榔/吸菸者提供口腔黏膜檢查
- 肺癌:47~75 歲男性/40~74 歲女性具肺癌家族史者;50~74 歲重度吸菸者(吸菸史 ≥ 20 包年)可安排 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
這些篩檢針對特定族群設計,效果已被證實。然而,臨床中我發現,許多人對進階的「癌症檢查」存有抗拒心理,原因不外乎:擔心侵入性檢查(如大腸鏡、胃鏡)的疼痛與風險、時間難以安排、費用考量,或單純覺得自己無症狀不必檢查。
這也促使部分民眾轉向無侵入式「抽血檢查癌症」的選項,並好奇抽血是否真的能看出癌症。

新興癌症篩檢DR-70與傳統腫瘤指數比較
在醫學上,「抽血檢查癌症」是可以的,但需要理性看待其功能與侷限。目前主要分為以下兩種指標系統:
1. 腫瘤指數(Tumor Markers)
腫瘤指數是癌細胞或相關組織釋放的特定物質,例如:
‧AFP:與肝癌相關。
‧CEA:常用於追蹤大腸癌。
‧CA-125:卵巢癌的參考指標。
‧PSA:攝護腺癌的篩檢工具。¹
這些指數在診斷與治療追蹤上有一定價值,但靈敏度與特異性有限。例如,CEA在大腸癌早期的檢出率僅約43%,且吸菸、肝病或發炎都可能使其升高,因此不建議單獨用於篩檢,良性疾病也可能干擾結果。通常醫師不會僅憑單一數值下結論,會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判斷。²
2. FDP(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與凝血變化
近年研究發現,癌症不僅影響局部組織,還會引發全身性的凝血異常。當腫瘤細胞增生並侵犯周圍組織時,會觸發局部凝血反應,進而分解纖維蛋白,產生「纖維蛋白原裂解產物(FDP)」³。這些FDP是腫瘤活動留下的微小痕跡,可能在症狀出現前就存在於血液中。
在臨床中,FDP濃度變化是我們關注的指標之一。它反映了腫瘤相關的凝血與纖溶活性,提供早期風險評估的線索。相較於傳統腫瘤指數如CEA,DR-70在偵測早期癌症與復發時,靈敏度更高。以某項免疫分析技術為例,只需2cc血液,就能針對14種癌症進行檢測,早期癌細胞的檢出率高達83.8%。這與CEA在早期大腸癌的低靈敏度形成對比,也讓DR-70成為值得納入癌症篩檢的新選項。
當然,FDP升高不一定是癌症訊號,也可能與微血栓或其他凝血異常有關。若檢測結果>0.5 ug/mL呈陽性,會建議進一步檢查,搭配影像學或更特定的腫瘤指數,以釐清原因。
想開始癌症篩檢不知從何下手?醫師建議三個自我風險評估
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主動掌握風險:
1.利用健保免費篩檢:確認自己是否符合資格,先完成乳房攝影、糞便潛血等基本檢查。
2.評估高風險因子:若有家族史、抽菸習慣,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影像學或抽血檢查。
3.無症狀但想進一步了解:可考慮抽血檢測FDP,作為初步風險評估工具。
若結果異常,後續步驟仍需讓醫師根據患者病史、症狀與檢查紀錄,安排影像(如CT、MRI)或內視鏡檢查。腫瘤指數與FDP都不是單一的判決書,而是身體發出的訊號,需要專業解讀。
結語:癌症篩檢不是看數字,是提早理解身體變化的開始
腫瘤指數不是一行結論,而是生理變化的訊號。癌症篩檢的意義,在於用科學工具看見尚未顯露的變化,無論是傳統的癌症檢查,或新興的抽血檢測技術,這些工具都在幫助我們更早發現線索。健康不是運氣,而是對身體的理解與選擇。
參考資料
1. rgeon CM, Duffy MJ, et al. National 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laboratory medicine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use of tumor markers in testicular, prostate, colorectal,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s. Clin Chem. 2008;54(12):e11-79. PMID: 18988758
2. fy MJ. Tumor marker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review focusing on common solid cancers. Med Princ Pract. 2013;22(1):4-11. PMID: 22584873 PMCID: PMC5586832
3. a T, Manabe D. The usefulness of urinary FDP in the diagnosis of bladder cancer: comparison with NMP22, BTA and cytology. Nihon Hinyokika Gakkai Zasshi. 2001;92(1):1-5. PMID: 112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