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大腸癌篩檢方式怎麼選?教你分辨糞便檢查、大腸鏡、DR-70的差別

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多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率前三名,但只要能夠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可超過九成。然而,許多人因為排斥侵入性的大腸鏡檢查,而錯失了早期診斷與治療的機會。事實上,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大腸癌篩檢方式不只一種,包括: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以及新興的DR-70血液檢測。每種方法的原理與適用對象皆不同,重點在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檢查策略。
哪一種大腸癌篩檢最準?從臨床角度帶你看懂三種方式的差別
目前沒有任何一種大腸癌篩檢方式能夠單獨提供絕對準確的結果,必須根據個人風險與檢查特性,搭配使用多種工具進行交叉判讀,才能提高早期偵測的靈敏度與準確率。目前臨床常見的篩檢方式有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DR-70抽血檢查,以下為你解析這三種大腸癌篩檢方式的原理、優缺點與實際應用建議。
糞便潛血檢查:非侵入性、操作簡便
糞便潛血檢查(FOBT)是目前最普及的大腸癌篩檢工具,特別適用於無症狀的50歲以上民眾,其基本原理是偵測糞便中是否含有微量血液,這類出血往往可能來自腸道內的瘜肉或早期腫瘤。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有兩種檢查方式:
1.化學法(gFOBT):利用過氧化物反應偵測血紅素,容易受到飲食或藥物干擾。
2.免疫法(FIT):專一性更高,針對人類血紅蛋白設計,能有效降低偽陽性。
這類檢查的優勢在於:非侵入性、操作簡便,健保每兩年提供一次補助,是大多數人接觸大腸癌篩檢的第一步。但也必須誠實看待它的侷限:早期腺瘤(癌前病變)通常不會出血,因此檢查的靈敏度有限,約在30%~50%之間。即使是已經發展成癌症的病灶,出血也可能是間歇性的,導致偽陰性。此外,一旦結果呈現陽性,仍須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才能確診。

大腸鏡檢查:靈敏度最高,是公認的黃金標準
大腸鏡被廣泛公認為大腸癌篩檢的黃金標準。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有高靈敏度,對腺瘤與癌症的檢出率可達95%以上,同時,在檢查過程中若發現瘜肉或異常組織,醫師可直接進行切除,此外,由於內視鏡能夠完整檢視整段大腸的黏膜狀況,因此在整體評估腸道健康上較全面。
然而,因為是侵入性檢查,也存在一定風險。臨床上較罕見但需要注意的併發症包括腸道穿孔(約為0.1%),出血風險則多見於瘜肉切除後,尤其對於年長者或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需格外謹慎。此外,檢查前須進行腸道清潔,過程可能造成不適。
但是對於高風險族群(例如有大腸癌家族史、慢性發炎性腸病等),建議每1~2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畢竟大腸鏡的全面性,目前仍無其他檢查能完全取代。
DR-70血液檢查:新興技術,補足傳統篩檢盲點
DR-70是一項新興的腫瘤標記檢測技術,可透過血液檢查評估癌症風險。當腫瘤在體內發展過程中造成組織破壞,或引發凝血系統異常時,體內會釋放出FDP這類代謝產物。也因此,FDP被視為一種能反映癌症在體內「尚未成形就已擾亂生理機制」的早期警訊指標。
根據臨床研究,DR-70在大腸癌,尤其是早期病灶的檢出表現,靈敏度可達80%,特異性約為95%。它的表現甚至優於傳統腫瘤指標,以CEA(癌胚抗原)為例,針對早期大腸癌的檢出率僅約43% ¹,顯示FDP在早期偵測上的潛力。
DR-70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的非侵入性與便利性,只需抽血5cc即可,對無法耐受大腸鏡或對侵入性檢查心存抗拒的民眾來說,是一項溫和又友善的篩檢選擇。更值得注意的是,DR-70提供了一個補足篩檢盲點的機會:對於尚未納入政府補助篩檢計畫的年輕族群、或低風險族群,FDP可能是第一個發出預警的訊號。
但是,DR-70也並非專一性大腸癌指標,可能因其他炎症或凝血異常而升高,導致假陽性,但DR-70的價值並不在於單一診斷,而是成為一項補強性工具。醫師通常會將DR-70與其他篩檢方式結合評估。

大腸癌篩檢方法怎麼選?可依據年齡、風險、症狀評估
不同篩檢方式各有優缺點,選擇時不能一體適用,建議依據個人的年齡、腸道症狀、有無家族病史等因素進行綜合評估。以下是對於不同族群的建議:
‧無症狀、一般風險者(45歲以上):
近年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45歲以上的一般風險族群,建議先從健保的糞便潛血檢查做起,每年或每兩年一次,若結果為陽性,應立即安排大腸鏡追蹤。
‧高風險族群(家族病史、慢性腸炎等):
這類族群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於一般人,建議從40歲起接受健保提供的糞便潛血檢查。數值出現異常,應及早安排大腸鏡進一步檢查,並於每1至2年定期追蹤。²
‧年輕族群、低風險族群(30-40歲):
若有腸道症狀(如不明便血、腹痛、排便習慣改變),或本身對癌症風險關注,可考慮先使用DR-70血液檢查作為初步篩檢¹,若結果異常,再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即可。
‧高齡、行動不便或多重慢性病患者:
可考慮以糞便潛血檢查或DR-70作為替代方案,雖然有其侷限性,但仍可提供基本監測,減少錯過明顯病灶的風險。

結論:大腸癌篩檢邁向多元性,FDP提供更靈活的篩檢策略
大腸癌篩檢的核心目標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DR-70,這些方法並非彼此競爭,而是互補的。理想的篩檢策略應根據個人風險量身定制,並結合多種工具以提高診斷率。隨著DR-70這類新技術的驗證與普及,我們可以看到更精準的篩檢組合。例如,先用DR-70或糞便檢查篩選高風險者,再以大腸鏡精準診斷¹,這樣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升效率。期待這樣的進展能讓更多人免於大腸癌的威脅,也鼓勵民眾多與醫師討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篩檢方式。
參考文獻
- Li, Y., et al. (2023). 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 fibrin degradation complex DR-70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tumor biomarkers in colorectal cancer.Frontiers in Oncology, 13, 1033897.
-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2021).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JAMA, 325(19), 1965-197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