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癌症早期篩檢的未來趨勢:DR-70癌症風險檢測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於2024年的研究,若美國的癌症早期篩檢參與率提高10%,可以額外挽救數千條生命,顯著降低癌症死亡率,但是,癌症早期篩檢率提升也伴隨潛在風險,例如有超過30萬次乳房攝影假陽性結果及近35萬次子宮頸活檢,凸顯傳統癌症早期篩檢方法在過度診斷與侵入性檢查方面的隱憂。
隨著醫學檢測技術的進步,癌症早期篩檢正從靜態的影像學與腫瘤指數檢測,轉向整合動態生理參數的精準模式。近年受矚目的 FDP(纖維蛋白裂解產物)檢測,即透過監測血液中高凝狀態相關變化,有機會在影像或腫瘤指數尚未異常前,即提供早期預警。其中,DR-70便是透過檢測FDP變化來進行癌症風險評估的新型血液檢測方法,具備靈敏度高、應用廣泛等特點。這類新型檢測工具的導入,有助於提高篩檢準確性,降低不必要的醫療介入,為臨床決策提供更全面的參考依據。
傳統癌症早期篩檢的困境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癌症治療的黃金法則。臨床數據顯示,許多癌症若在第一期或第二期被發現,五年存活率可達70%-90%以上,甚至可能痊癒。相反,若發現時已進入晚期,治療難度與復發風險將大幅增加。
過去,我們依賴影像檢查(如X光、超音波、CT、內視鏡)與腫瘤標記物(如CEA、AFP、CA-153)來進行篩檢,這些方法雖然有效,但並非完美。例如,某些腫瘤在初期可能尚未引起腫瘤指數異常,或因體積過小而無法在影像檢查中顯現。當異常最終被捕捉時,癌細胞可能已擴散,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我曾遇過患者因腫瘤指數正常而延誤檢查,後續才發現早期腫瘤,這類案例凸顯了傳統篩檢的侷限性。這讓我們意識到,單靠影像與腫瘤標記物難以全面捕捉癌症在「癌前狀態」或早期的細微變化。

癌症早期篩檢邁向動態監測趨勢——DR-70檢測
癌症早期篩檢正從靜態的單點檢測轉向動態生理參數的連續監控,以捕捉腫瘤形成初期的細微變化。研究顯示,癌症與凝血系統密切相關。即使早期癌細胞尚未形成明顯病灶,也可能誘發「高凝狀態」(hypercoagulability),導致血液易形成微小血栓。為分解這些血栓,人體會產生纖維蛋白裂解產物(FDP)。DR-70正是透過偵測血液中FDP濃度的變化,來捕捉癌症相關的系統性生理反應。³ 當FDP異常升高,可能反映體內持續進行的凝血-溶栓循環,這與肺癌、大腸癌、胃癌等多種癌症的早期階段密切相關。¹
相較於CEA或CA-125等傳統腫瘤標記物(通常需等腫瘤長至一定程度才異常),DR-70具有更高的靈敏度與前瞻性。研究顯示,DR-70在肺癌、胃癌等癌症早期的檢出率可達80-85% ²,遠高於CEA的50-60%。其優勢在於能從腫瘤引發的全身性凝血變化切入,彌補傳統腫瘤指數在「早期盲區」的不足。

如何正確解讀癌症早期篩檢指標DR-70?需搭配病史與其他檢測
患者看到DR-70檢測異常便擔心癌症,但事實上DR-70並非專一性指標,可能因以下原因升高:
‧傷口癒合(如手術後)。
‧發炎或感染。
‧血栓性疾病(如深部靜脈血栓)。
‧肝功能異常。
正常FDP會低於 0.9 µg/mL。0.9~1.2 µg/mL為輕度升高,可能與發炎有關;超過1.3 µg/mL則需警惕嚴重凝血活動或病理狀態。單一偏高不代表癌症,但對高風險族群(如癌症家族史、慢性發炎者),持續升高或波動(如從正常突增至1.3 µg/mL以上)是警訊。
醫師通常會結合以下檢查:
‧D-dimer(另一凝血指標):正常低於0.5 mg/L,與FDP同升需注意。
‧腫瘤標記物:如CEA、AFP。
‧影像檢查:如超音波、CT。
‧患者病史:家族史、生活習慣、症狀等。
這種結合DR-70的數值變化與其他生理、影像及腫瘤指標的「多維整合評估」,才能有效判斷是否與癌症相關,避免過度擔憂或不必要的檢查。

應接受DR-70癌症早期篩檢的四大族群
FDP檢測是一項簡單的抽血檢查,非侵入性,且可在部分健檢中心或醫療院所血液腫瘤科進行。通常由醫師根據個人狀況評估是否需要納入篩檢項目。檢查過程快速,結果通常數天內可取得。建議進行FDP檢測的族群:
1.有癌症家族病史
2.慢性發炎或免疫力低落者:如長期疲勞、反覆感染。
3.40歲以上:希望提早了解癌前風險的中年族群。
4.癌症治療後患者:追蹤復發風險。
特別是那些在傳統篩檢中發現「輕微異常但無法確診」的人,FDP可作為補充資訊,幫助醫師更全面地評估風險。

結論:癌症早期篩檢重點在於「連續監控」
DR-70是一項用來偵測FDP(纖維蛋白裂解產物)濃度變化的血液檢測,其臨床價值不僅止於單次結果,而是體現在長期追蹤FDP數值的變化趨勢,如同癌症風險監控中的「早期雷達」。癌症的形成是緩慢且動態的過程,當傳統指標尚未異常時,DR-70能夠敏銳地反映體內凝血系統的微小異變,為早期介入爭取關鍵時間。
隨著精準醫療的進展,DR-70有望與其他新興生物標記(如ctDNA、microRNA)整合,構建更全面的癌症風險評估模型。這標誌著篩檢從傳統的「靜態影像」檢測,轉向「動態生理監測」的全新趨勢。未來的癌症篩檢,將不再只是尋找「有沒有病」,而是預測「會不會有病」,讓預防真正走在疾病之前。
參考文獻
- Schmetter, B. S., et al. (1997). A multicenter trial evaluation of the 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test for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bladder cancer. The Journal of Urology, 158(3), 801-805. doi: 10.1097/00005392-199709000-00029. PMID: 9258086.
- Gharat, L., Rathod, G. P., & Kandalgaonkar, S. (2013).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serum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levels in oral premalignant and malignant les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Oral Health, 5(5), 65-72. PMID: 24324307.
- Wada, H., et al. (2003). D-dime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fibrinogen/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s) in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activation of coagulation or fibrinolytic systems. 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Analysis, 17(3), 77-79. doi: 10.1002/jcla.10072. PMID: 12696076.
延伸閱讀